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快速、准确调节呼吸机的各项参数,可避免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对患者的治疗有很大帮助。临床上一般方法是根据动脉血气结果结合临床经验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节,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盲目性,准确性很差,需要反复检查动脉血气,反复调整各项参数才能使呼吸机达到良好的效果。这些操作不仅增加了检查动脉血气的次数及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也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国外经常应用的方法是根据前文所述公式调整呼吸机量。从公式中可知,要准确调整呼吸机量,测定peco2与vco2是必需的,但检测这些指标需要特殊昂贵的辅助设备及繁琐的计算,而且费时,在我国很难普及应用。我们应用定容型模式进行呼吸机时,通过两次呼吸机参数设定与两次动脉血气测定,通过公式可以计算出死腔通气容积,进而计算出达到预期paco2所需的呼吸频率与潮气量。由于本方法需要恒定的潮气量与呼吸频率,因此主要适用于自主呼吸较弱或呼吸完全消失、可采用定容型模式进行呼吸机的患者,如中枢性呼吸衰竭、格林,巴利综合征引起的呼吸衰竭、肺心病引起的"型呼吸衰竭等。当采用自主型通气模式如压力支持通气、双相正压通气或定压型通气模式时,由于这些通气模式的潮气量或呼吸频率是变化的,因此并不适合采用本公式。应用本公式的前提是在一定时间内与死腔通气容积相对稳定。如果患者有发热、烦躁、抽搐等,由于二氧化碳产量增加,从公式可知,要达到原来预期的需要增加呼吸机量,因此需增加预计的呼吸频率与潮气量。当然,为使保持在相对理想的水平,也需要根据新的血气结果计算出最近的死腔通气容积,再根据公式计算出所需要的呼吸频率与潮气量。近+年我们通过本方法对35例呼吸机患者进行两次呼吸机参数调节,取得了良好的呼吸机效果,并减少了检查动脉血气的次数。实验组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的发生率为17.1%,较对照组减少近二分之一,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本组病例数较少的缘故。我们认为,在定容型模式的呼吸机中,通过两次呼吸机参数设定与两次动脉血气测定,根据推导出的公式可准确、方便地调节呼吸机量,了解死腔通气容积,以减少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