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肺通气期间保证每分钟肺泡通气量的情况下,潮气量过小易导致通气不足,引起小气道过早关闭,使肺泡功能残气量下降、闭合量增高,使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可导致低氧血症和肺不张;当潮气量过大、频率慢时增加通气侧肺血管阻力,增加非通气侧肺的血流,使肺内分流增加,易引起血气及呼吸力学的变化,最后加重低氧血症的发生。潮气量过大或过小时,会影响体内CO2排除,致高二氧化碳血症或低CO2血症,引起酸碱平衡稳乱。
实验表明,在单肺通气期间C组的PaCO2、PETCO2值,与T0时间点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的PaCO2、PETCO2值的变化虽然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整个单肺通气过程中其值在正常范围内。A组表现为通气不足,D组表现为过度通气,随着单肺通气时间的延长PaCO2、PETCO2表现为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T2、T3时间点其值小于正常低值,有临床意义。因此,我们可看出B、C两组的呼吸参数对PaCO2、PETCO2值的影响较小。此时,其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可认为较理想的呼吸参数。
总之,认为单肺通气期间呼吸参数定为潮气量7mL/kg、呼吸频率设为14-16次/min时单肺通气效果较好,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可推广。